从“盐碱地”到“米粮川”,科技兴农解锁以稻致富的密码

“过去一公顷地才产出来几千斤粮,现在能达到两万多斤,一公顷地比十年前的收入增加了一万多块钱。每年我们这里都有新变化,自从农科院的专家来了,我们再也离不开他们了。”今年七十多岁的任志国向记者热情地介绍道,面带着喜悦的笑容。任志国是吉林省白城市镇赉县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理事长,从事水稻种植二十多年,谈及科技给水稻种植带来的变化,他有说不完的话。

9月22日,记者在吉林省镇赉县大屯镇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四百多亩稻田地里看到,金黄的稻穗随风舞动,展现出大自然绘就的如画“丰”景。

三代农科人扎根土地 延续“嘎什根”精神

“风吹沙土遍野跑,盐碱地上不长草。”曾经的镇赉县是国家级贫困县,满眼是一片片光秃秃的盐碱滩,天空是灰白色的、村庄是灰白色的,连风卷起的尘土都是一片灰白色,被称为“西北角的困惑”。

而如今,稻子种成功了,“碱巴拉儿”改过来了,生态恢复了,白鹤飞来了,老百姓富起来了,曾经的镇赉县从“盐碱地”变成了“米粮川”,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了风光秀美的北国鱼米之乡。

 

镇赉县如今稻浪滚滚 主办方供图

“这个过程很艰辛,但是有农科院的技术跟进,有科研专家指导我们的种植栽培技术,从选种到育苗,到田间管理,再到秋收,我们看到了实实在在的成果,现在已经离不开他们了。”任志国表示,让他更骄傲的是,现在的土地不仅种粮食,还给专家们培育种子,农民生活越来越好的同时,还不断为国家粮食安全作贡献。

马巍便是任志国口中的科研专家之一,是吉林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副研究员,也是扎根在镇赉县的第三代农科人,主要从事水稻栽培和盐碱地改良的研究。当年,以李学谌为代表的第一代农科人,义无反顾地投身到盐碱滩的种稻改良中,手把手教会了镇赉人在盐碱地上种植水稻,创建了“以稻治碱、以稻治涝、以稻致富”的典范,铸就了影响深远的“嘎什根”精神。

“第一代科学家解决的是从无到有的问题,第二代科学家解决的是从低产到高产的问题。”马巍说,到了他这一代,主要研究的课题是“优质优价”,通过对优质丰产耐盐碱水稻品种的选育、配套栽培技术的研究,以及针对重度盐碱地进行盐碱土改良研究,在保证水稻产量、提高水稻质量的同时,帮助农民节本增效,让农民真正的“以稻致富”。目前,马巍和同事已经进入第四代改良阶段,帮助水稻从优质向规模化、产业化、集群化改变,实现绿色、高效、可持续发展。

一年大概有200多天都要扎在田间地头,这是马巍的工作常态,却让这片土地记住了新一代农科人的坚守与奉献。如今,36年来三代人的努力,让镇赉县水田实现了从无到有、从低产到高产、从高产到优质的转变,成为吉林省的水田第一大县。

合作社推广种植技术 认准走科技兴农之路

“我种了21公顷‘吉粳816’,现在瞅着穗儿的饱满度已经完熟了,目前瞅这个长势,照往年每公顷能多一千多斤,现在就等待水分陆续降下来之后进行收割了。”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党支部书记张伟兴奋地对记者说。“吉粳816”是吉林省农科院培育,并在合作社内推广的优质水稻品种,米粒香、产量高,张伟已经连续种了6年,一开始种比较陌生,通过农科院这几年跟他们在一起探索施肥,有了新技术,产量提高了,收入也增加了。

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稻田地等待丰收 张诗奇/摄

在我国,农民科学素质普遍偏低、农村实用人才缺乏、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低等问题突出,农民对科技知识的需求日益增长却在选择上存在极大不确定性。而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出现,犹如一盏明灯,照亮了农民们的科技兴农之路。

2008年,任志国联合28名农民兄弟成立了镇赉县第一家个体经营的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如今,固定资产达到3000万元,入社土地面积达450公顷,社员发展到108人,拖拉机、各种配套机具、无人机发展到70台(套),建设合作社管理区设施达10000平方米,辐射带动周边三个村农户550余户共同发展。

记者在合作社的农田里,看到了现代化的农业机械在田间高效作业。合作社全面实现了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这里不仅是农业生产的基地,更是农业科技的展示窗口。成立的农业科技协会与吉林省农科院及省水产技术推广中心加强了技术研究和推广合作,成为吉林省农科院水稻良种实验基地。十余年间,推广水稻新品种30个,应用水稻种植和管理新技术15项,稻田养鱼养蟹技术7项,推动了农业产业综合升级。

稻蟹共生模式下,通过河蟹的生态作用,改善稻田环境、增加土壤肥力 张诗奇/摄

合作社在发展的同时,也不忘责任与担当。“合作社壮大了,不仅仅是因为经营收入的增加,更主要的是社员生产生活质量的提高。合作社盈利不是目的,服务才是宗旨,提高社员素质、科学种田是合作社发展的前途。”合作社负责人任志国坚定地说。

为了提高社员素质,合作社组织社员定期开展培训班学习技术,农民们聚在一起,谈论的不是家长里短,而是农业机械、种田技术,琢磨着如何多赚点钱。合作社的成立,直接发挥了“减少劳动力、富裕农民”的作用。农民有了闲余时间开始在养殖业、运输业、建筑业、外出打工等方面开展新的生产,仅此几项使合作社社员年人均收入增加5000多元。

“我们逐渐意识到,朝土地要粮是有限的,朝科技要粮是无限的,我们认准了走科技这条路。”任志国坚定地说道。在这片充满希望的土地上,英台农机农民专业合作社正以科技为引领,带领农民们在致富的道路上阔步前行。

作者:张诗奇

Tags: